当前位置:首页 |
|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 |
来源:市长三角发展办 发布时间:2022-11-21 17:21 |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是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上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扎实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在全球贸易投资网络中具有枢纽作用的国际贸易中心。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一番,规模跃居全国城市首位。 一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启新征程。2017年,上海提出打响“四大品牌”,先后出台了两轮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并率先提出建设国际消费城市。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等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全面开启建设新征程。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8万亿元,商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3.8%,批发零售业税收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21.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60%以上。 二是时尚潮流引领性更加彰显。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地。口岸消费品进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提高到40%以上,口岸进口服装、化妆品、汽车分别占全国约70%、41%和37%。上海也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城市第二。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上海开设首店、举办首发活动,“十三五”期间年均引进首店超800家,居全国前列。2021年,新设首店首次突破千家,超过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沪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上海还是本土品牌的策源地。222家老字号的3000多家品牌店遍布全市,其中百年品牌有69个,20个品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天猫2020年Top500新品牌中,有90个新品牌来自上海,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国内时尚潮流届的标杆——上海时装周已迎来二十周年,累计培育了1000余个国内热销品牌,单季订货超过6亿元,位列全球时装周活力指数第四,被誉为“亚洲最大订货季”。 2020年,为了克服疫情影响、提振市场信心,上海首创大规模综合性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功能性平台和重大标志性活动。 三是新模式新业态竞相迸发。上海一直致力于成为新零售的“试验田”和“竞技场”,支持各类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2021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3.24万亿元,是2012年的4倍之多,其中,网络购物交易额1.32万亿元,居全国前列。无人零售、生鲜冷链、在线视听、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纷纷涌现,一大批资源配置能力强的新零售领军企业茁壮成长。 四是消费体验更加优越。推出重点商圈“上海购物”诚信指数和全国首份市场信用奖惩清单,全市参与“七日无理由退货”服务承诺的线下零售企业店铺超过1.6万家。长宁、普陀、静安、徐汇、嘉定等5个区入选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不仅满足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还满足居民多样化物质和精神需求,体现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等高品质社区服务功能,形成有内涵、有颜值、有温度的家门口幸福美好生活场景。 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百亿级、千亿级商品交易平台数量倍增。2021年,上海商品销售总额连续跨越15万亿和16万亿大关,跃升至16.3万亿元,是2012年的2.3倍;高能级市场主体加快集聚,累计培育认定贸易型总部232家、民营企业总部388家。 一是平台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提升。上海是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千亿级、百亿级商品交易平台分别增加到10家、17家,上海钻石交易所成为世界第五大钻石交易中心,宝玉石交易中心提升为国家级平台,一批平台企业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开展“期现联动”试点并取得积极成效,钢铁、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成为国际市场重要风向标。 二是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等任务,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新型流通治理模式等8项上海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率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长三角重要产品追溯信息互通、长三角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体系等一批共建项目开展实施。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三是商贸流通网络体系持续健全。城市商业布局体系更加完善。全市3万平方米以上商业综合体超300个,年客流量超21亿人次。南京路步行街完成东拓升级,续写百年外滩美丽传奇;位于南京西路商圈的上海恒隆广场集聚众多高端时尚品牌和全球旗舰店,全国单店销量冠军有十几家,更有一些品牌的销量已达到了全球第一;衡复风貌区等海派文化街区引人驻足,滨江地区、新天地、武康路等成为着名的网红打卡地;安义夜巷、外滩枫泾等夜生活集聚区让人流连忘返,夜生活指数全国第一。城市流通服务体系更加便利和现代化。全市共有18个批发市场、875个菜市场,保障了主副食品供应量足价稳、便利惠民。2020年启动新一轮早餐工程建设以来,全市累计新增早餐网点3542个、市级早餐示范点326个,成为体现城市温度的亮丽风景线。 坚持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贸易枢纽功能不断增强 上海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口岸城市。2021年,上海口岸贸易额达10.1万亿元,全球占比提升至3.6%左右,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服务进出口额达2294.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0%,规模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一是贸易结构大幅优化。2021年,一般贸易方式、新兴市场、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占比,分别比2012年提高约10个、8个和13个百分点。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规模比2012年增长1.87倍,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至41.2%。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近五年年均增速达到13%。 二是贸易载体辐射能力显着增强。国家级平台基地加快成势。汽车、船舶、生物医药等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建设,外高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已有六类商品进口额占全国比重超10%,全市6个出口加工区全部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成功创建数字服务、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8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国际会展之都基本建成。出台全国首部省级会展业地方法规,以进博会、工博会为代表的一批高能级展会连续成功举办,世界知名会展机构相继落户,世界百强商展数量稳居全球城市首位。 三是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成长。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省级数字贸易行动方案,2021年数字贸易交易额达568.8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至24.8%。创新开展自由贸易账户项下离岸经贸业务试点,2021年我市企业离岸贸易收支规模超700亿美元,成为国内离岸贸易最为集聚的地区。建设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现跨境电商主要监管模式全覆盖,2021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1328.8亿元,同比增长1.2倍。成功开通中欧班列“上海号”,为畅通国际物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贡献积极力量。国际贸易分拨、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型国际贸易都实现了新突破,外贸增长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双向投资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超过3000亿美元,较2012年增加了1680亿美元;十年间,对外投资备案中方投资额累计超1700亿美元。 一是外商投资首选地持续巩固。超过6万家外资企业在上海投资兴业、蓬勃发展,全国首家股份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外商独资船舶代理公司、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等一批首创项目纷纷落地。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77家、外资研发中心523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外商投资条例,编制全国首本外商投资企业权益保护白皮书,建立19家外资企业投诉中心,为外商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涉外服务专窗整合了30个部门253项办理内容,为所有在沪境外人士和外资企业提供便利服务,真正让外商在上海敢于投资、安心经营、做大做强。今年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185.7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充分证明上海这一外商投资热土魅力不减。 二是“一带一路”桥头堡功能凸显。截至2021年底,上海企业在境外累计设立企业超过5000家,海外存量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10家。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持续增强,对沿线市场的对外投资额、进出口额和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全市比重提高至11.4%、22.4%和61%,沿线境外合作园区和重大项目百花齐放,中国印尼综合产业园区青山园区(上海)、以色列海法新港项目已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 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 上海已经成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 一是搭建了举世瞩目的开放平台。浦东新区开启新一轮开发开放。从2013年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到2019年临港新片区设立,到2021年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浦东开发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制定了全国首份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并从2015年的122条缩减到今天的27条,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企业超过4400家。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封关验收,建立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充分自由、账册全面取消、统计高度简化的全新制度框架。上线了全国首个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离岸通”,率先试点的企业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将登记速度从“一天”提升到“实时”,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和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跨境数据流动安全评估试点等一批重大政策举措加快落地。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引进和培育总部类企业近500家,成功创建虹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设立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标准建设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初具规模。虹桥国际会展产业园揭牌启动,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连续成功举办五届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超过3400亿美元。上海交易团意向成交额连续五年位列各地方交易团首位。“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拓展至60家,累计进口商品超过3230亿元;连续四年举办“上海城市推介大会”,向全球充分展示上海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营造了世界一流的开放环境。上海始终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014年,率先在全国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目前,单一窗口正在加快建设4.0版,每年支撑全国超1/4贸易量和4000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的数据处理,服务企业超54万家,成为全球数据处理规模最大的地方单一窗口。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上海口岸通关时效比2017年压缩了一半以上,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单项指标第一,居全球海运经济体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