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1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文章来源:嘉兴财政局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8日 11:43  |  点击数:

        一、2021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1.突出提质增效,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结构性调控优势,加强逆周期调节,完善跨周期平衡,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稳住经济社会基本盘。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突出强化小微企业税费优惠,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减免力度,大力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全市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超270亿元。高效落实资金直达机制,全市争取到直达资金预算13.69亿元,全部第一时间下达各县(市、区)并批复至各预算单位。完善直达资金管理制度,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确保支出绩效和资金安全,支出进度位列全省第二。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全市争取新增债券额度151.6亿元,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及民生领域121个项目建设。争取再融资债券额度177.2亿元,充分缓解2021年到期偿还压力。

        2.突出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健全财政政策与金融、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机制,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联动推进,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支持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进科创湖区建设,统筹财力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做大做强。设立总规模2.65亿元的人才基金,支持培育创新主体。全市安排14.0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深入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硕博倍增、大学生“550”计划等人才工程。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级安排政府专项资金28.7亿元,支持出台加快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探索落实“大专项+任务清单”的专项资金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政策、资金、兑现、绩效的统筹。支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面落实再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给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贷款主体最高40%的贴息,力度全省最大,全市再贷款支持发放贷款超400亿元、贷款户数3.34万户。全力支持“上市100”计划,助推企业股改上市,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超9000亿元,居全省前列。

        3.突出战略保障,全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首位战略,高质量推进全市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举全市之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发展,市本级安排专项补助10亿元,向上争取50亿元专项债,支持交通、能源、生态、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出台示范区跨区域财税分享方案,推进长三角政府采购一体化试点工作,组建总规模5亿元的山海协作产业基金,全省首创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级投入41.75亿元,助力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建设,推进市区快速路一二期、有轨电车一期示范段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成使用,支持湖嘉申线航道嘉兴段二期、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工程等航道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域公交一体化。支持城市品质提升,针对全市250个品质城市大会战项目,建立“分类分级分年、共商共建共享”的项目保障机制。市级统筹安排21.82亿元,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公共卫生间进行全面提升,统筹23亿元支持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和南湖革命纪念馆重新布展,全面提高嘉兴城市的人文魅力、宜居活力和国际影响力。支持绿色生态发展,市级统筹安排资金15.43亿元,全方位保障污水处理、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环保建设,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支持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实施强村富民工程,以“飞地抱团”等模式,继续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安排9.65亿元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6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居全省第一,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最高。

        4.突出改善民生,全方位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为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推进社会公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市民生支出631.12亿元,增长13.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9.5%。确保就业优先,下达各类促进就业资金3.18亿元。调整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政策体系。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统筹实施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措施。确保“病有所医”,全市各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11.29亿元,全力支持提升应急突发能力建设,保障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和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经费。全市安排21.25亿元,推进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医院、海宁中医院改扩建、秀洲区人民政府等公立医院的改扩建工程。市本级统筹安排5000万元,柔性引进100名国内一流医疗专家。推出“大病无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持续推进长期护理险。确保“老有所养”,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实现17年连涨。加快实施养老服务提质扩面民生实事工程,全市安排2.3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困有所助”,建立低保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的调整机制,2021年全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从860元/月提高到920元/月,提前2年完成低收入人群扶持规划。实施“暖巢行动”,为1180户低保家庭改善现有住房条件。确保“学有所教”,落实财政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全市财政安排教育资金130.12亿元,支持教育人才培养、民办学校补助、产教融合补助、公益性幼儿园补助等。完善学前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提高市对区转移支付力度。统筹财力9亿元,保障嘉兴学院“申硕创大”和嘉兴南湖学院转设。

        5.突出统筹优化,迭代升级集中财力办大事体系。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四本预算”联动机制,深化政府资金、资产、资源和资本融合管理改革,财政统筹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过程统筹资金保障,推进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建立健全财政账户清理工作机制,市级清理回收往来款4.04亿元,压减、盘活沉淀资金10.51亿元,支持全市重大政府投资。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执行数同比下降10.8%。全环节覆盖资产管理,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全环节制度框架,依托资产云服务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持续推进市本级房产集中统一管理工作,房产权属登记率达95%以上;开展房产分类处置,对47.25万平方米房产划转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国资公司或下放各区;推进建立资产调剂使用机制,发挥公物仓调剂平台作用。全链条布局资本运作,发挥资本在生产力布局中的引导作用,全市基金规模131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关键项目投资,投资额达1800亿元。全生命周期资源盘活,建立土地资源和资金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以可视化天地图为辅助的土地信息管理平台,实时动态掌握土地开发、储备、供地全方位信息。统筹做地资金,绘制国资公司土地资源“宗地画像”,开展国资公司做地资金“一池三专”。

        6.突出整体智治,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法治优化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监督,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财政治理水平稳步提高。全面推进财政数字化改革,重塑财政系统、重构财政业务,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进度全省第一。“嘉兴惠企政策直通车”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上线,累计兑付资金超6.6亿元。实现政府非税收入全流程数据化管理,全市公共支付平台收缴非税收入502.31万笔,金额689.40亿元,线上一次不用跑比例提升至96%。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构建中期财政规划绩效管理机制。以政府专项资金为切入口,探索建立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期中评估机制。建立绩效管理与人大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机制。首次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对下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全面防范财政风险,落实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化解我市存量隐性债务。防范社保领域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探索编制社保基金中期收支规划。推动往来款清理常态化,完善公款竞争性存放管理,积极试行网上招标,防范廉政风险。全面加强财政监管,创新监督工作方式,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联合监督体系。严肃财经纪律,全力配合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强化会计监督,组织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全面实施代理记账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统一开展全市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监督评价,规范采购行为。

        二、2022年重点财政收支政策

        1.聚力稳企业保就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效的举措,主动作为、以变应变,全力稳定市场主体。全面落实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政策,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的原则,强化组合式税费支持,继续执行停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降低失业保险率等地方政策。推动政策精准直接惠企,跟踪实施效果,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300亿元以上。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扩大“六税两费”适用范围,着力减轻小微企业负担,激发小微企业主体活力。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项目预留中小企业份额,预计全年规模达140亿元,推广政采贷、履约保函等政府采购金融服务。用好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专项资金26.5亿元,更大力度帮扶基层、小微企业、困难行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支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财政奖补,推进小微企业“增氧计划”“滴灌工程”,支持科技银行专营机构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市统筹安排5亿元,实施“保留岗、保产业、保返岗、保开工”政策,加大返岗补助力度,推动“留嘉过年”。完善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优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强化对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

        2.支持扩内需稳外贸,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支持扩大有效投资,落实省“5+4”稳进提质政策包,加强主动服务,抢抓国家发行政府债券支持各地重大项目建设和补短板、扩内需的政策机遇,扎实开展专项债券储备行动,全市储备项目规模600亿元以上,确保政府专项债资金增长20%以上、力争25%。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围绕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领域,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适度加强基建投资力度,安排14亿元推进嘉兴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安排7.5亿元继续推进嘉兴市快速路道路网工程建设。以产业基金带动产业投资,全市安排政府产业基金10.1亿元,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基金落地率和撬动社会资金率。推动外贸平稳发展,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政策,稳外贸资金增长20%以上。激活消费需求,推动消费恢复,全市安排涉企资金38亿元,增长11.3%,迭代惠企纾困政策体系。落实新一轮促进消费十件实事,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促进文旅餐饮消费,鼓励各地适度发放消费券,支持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3.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助推科创高地建设,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8%以上。支持清华长三院“深根计划”,大力推进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北理工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加快打造一批科创湖区,全市安排科技类资金15亿元以上。支持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圈,推动精英引领计划、优才计划、大学生“550”计划等人才工程提质增效,持续加大人才引育留用保障力度,全市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8亿元以上。加快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市按规定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的1%作为专项经费,加大对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盘”攻坚行动。全市整合财政资金11.6亿元,集中力量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实施“放水养鱼”行动计划财政激励政策,推动“十百千万”企业培育工程,继续支持“上市100”专项行动。深入保障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实施,持续放大世界互联网大会溢出效应,全市统筹安排5亿元,重点支持产业链提升工程、生产制造方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助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

        4.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提升城市品质能级。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继续安排10亿元专项财政补助,积极争取现有财政优惠政策延续实施。推动实施示范区财税分享机制,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政府采购一体化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政府采购一体化发展沟通交流机制。推动长三角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实施“名医到嘉”工程。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水平,支持打造“交通强市”,推动城市能级提升,保障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立体化综合交通网,全市安排46.5亿元推进通苏嘉甬、嘉兴至枫南、嘉善至西塘、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推进城市品质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子城历史文化、月芦文杉江南文化风貌区,深化城市有机更新,推动中央公园改造,安排3.5亿元保障老旧小区全面排查、改造提升工作。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财政奖补机制,新增1亿元专项转移支付,着力推动中心城区城市管理提质增效。深度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全市统筹安排信息化项目资金10亿元,加快推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着力打造重大改革标志性成果,推进数字化改革成果全面贯通、集成突破、集中展示。

        5.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全域美丽建设。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持续完善财金协同支农机制,通过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持“三农”,全市安排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资金20亿元以上。落实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2022年全市计提比例不低于5%。围绕农业“双强”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全程机械化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强村富民”计划,发展“飞地抱团”项目,引导推动盘活村级闲置集体资产。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综合协调产业政策和建设项目与碳排放、能耗“双控”要求的衔接,全市安排10亿元以上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资金保障。推进美丽嘉兴建设,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攻坚行动,加快实施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攻坚行动,全市安排10.4亿元推动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和分质供水工程建设。

        6.切实强保障惠民生,支持共同富裕建设。落实共同富裕行动方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四分之三以上用于民生发展。加强托底社会保障,坚持公共财政兜底助困原则,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政策有效衔接,推进精准救助,全市统筹安排9亿元落实好社会救助、抚恤优待、残疾人补贴、大病保险等托底政策。推动“扩中”“提低”改革,深入实施“学党史守初心惠民生”三年行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全市安排50亿元以上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征缴,推动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确保实现“两个只增不减”,适当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倾斜,形成“1+X”的财政教育补助政策体系。保障实施健康嘉兴专项行动,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市里安排23.3亿元全力保障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市第一医院二期、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属公立医院发展。支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升“嘉心在线”“健心客厅”建设水平。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助力新时代文明高地建设,深化禾城文化复兴工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全市安排10亿元以上有效扩大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支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新体育发展经费投入模式,推进“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基层专项体育场馆建设。认真抓好疫情防控保障工作,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全市安排疫情防控经费20亿元以上,全力做好跨设区市转运隔离经费支付、市内跨市县转运隔离经费结算、防疫物资设备采购资金保障等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