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平湖:以高质量社会救助助力共同富裕
社会救助工作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平湖市民政局将高质量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加快构建“大救助”格局,推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救助方式不断丰富、救助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困难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一、打造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 民生兜底坚实有力
家住当湖街道东升社区的俞先生因患尿毒症,每周都要去医院完成3次血透,日常生活开支全靠其父亲打零工维持。2020年年底,俞先生的父亲因腹疝动了大手术,家里因此没了经济来源。市民政局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将俞先生家纳入了“金平湖维康行动”的帮扶对象,为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大大缓解了俞先生家的困境。
实际上,像此类的故事并非个例。为切实化解困难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去年市民政局牵头实施了“金平湖维康行动”。一年多来,通过扩大宣传、加强部门联动、打造“金平湖维康码”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了易致贫返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在预防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除了破解困难群众因病陷入困境难题,市民政局还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稳步提高低保、低边、特困、支出型贫困、临时救助等各类救助标准,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目前,我市已出台《平湖市重病、重残“单人保”操作细则》,明确规定低保边缘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和三级智力残疾人、四级智力残疾人、三级精神残疾人、四级精神残疾人可以单独提出低保申请。截至今年9月,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计为2316户3313人,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70元。
二、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方式 暖心帮扶精准到位
社会救助,智慧先行。今年5月,在浙江迎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一周年之际,市民政局创新推出“精平扶——困难群体精准画像”,由此拉开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帷幕。
家住新埭镇牌楼村的范大姐是一名残疾人,家中父母常年卧病在床,孩子正在上学,日常生活仅靠她与丈夫打工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日子过得十分艰辛。“精平扶——困难群体精准画像”应用场景上线后,系统自动检测到范大姐一家的情况,生成了“家庭画像”,还分析形成了相应帮扶建议转送至市人力社保局和新埭镇民政办,没隔多久,为范大姐一家“量身定制”的医疗救助、职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帮扶措施送上了门。有了政策扶助,范大姐一家的生活也得到了显着改善。
社会救助,特殊困难群众“一个都不能漏”。从去年开始,市民政局就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打造了“智慧救助”信息系统,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智慧救助工作深受民政部肯定,并获得了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最高荣誉——“观星台”优秀应用。今年,依托省大救助系统,又创新打造“精平扶-困难群体精准画像”应用场景,围绕“谁该帮”,建立兜底型、急难型、支出型、关爱型、发展型5套指标体系,实现困难群众“五型三色”精准画像,构建起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动态管理的帮扶机制,持续推动社会救助更加智慧、民生保障更加精准。
三、促进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 聚力同行共富可期
深度融合“党建+社会救助”,让民生阳光更有温度;创新“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建强组团帮困队伍,全方位实现社救服务优质共享……在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路上,市民政局聚焦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广泛凝聚社会救助力量,拓展社会救助内容,有力推动了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进程。
家住曹桥街道的陆老伯户籍所在地住房因建造年代久远,如今只剩下残破墙体,他也因此长期寄住在亲戚家。在我市开展的困难群众“三走”活动中,村党委了解到陆老伯因身体患病,想住回老宅基的意愿十分强烈,于是村党委与街道合力,在确认该老房为自然村落保留点、可原地翻建后,积极推动住房保障工作,帮助陆老伯了却了一桩心事。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社会救助水平也得到了质与效的双提升。
聚力相助,温暖同行。今年以来,市民政局以打造“红色救在身边”“暖心服务”民生品牌为抓手,统筹政府部门、市场等各方资源,着力打造“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推出了“幸福到家”“松柏同心”“点亮心光”“暖光赋能”等系列服务项目,并以镇(街道)村(社区)助联体站点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嘉兴市“助联体”样板,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社会救助服务。此外,升级实施“红色嘉园·暖巢行动”3.0版本,在为全市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等基础上,通过组团帮困行动,落实党员志愿者、社工、微网格长和志愿者等跟进陪伴介入,给予困难家庭成员关爱,持续满足困难群众从物质到精神的需求,助力实现城乡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