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 > 嘉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 2011年度 > 2011年第8期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12-12 16:08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六届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嘉兴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七月八日


        (此件公开发布)


        嘉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现实基础

        (二)制约因素

        (三)战略机遇

        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新能源产业

        (二)新材料产业

        (三)物联网及相关产业

        (四)节能环保产业

        (五)生物产业

        (六)核电关联产业

        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基地

        (二)培育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三)建设一批重大示范项目

        (四)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

        (五)汇聚一批创业创新人才

        (六)搭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五、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工作机制

        (三)加大财政扶持

        (四)加强金融支持

        (五)强化用地保障

        (六)保障环境资源

        (七)营造良好氛围

        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市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精神,深入实施《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节能环保、生物、核电关联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嘉兴市五县(市)两区;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现实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立市”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2亿元,同比增长55.9%,利税总额165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8%和87.7%。

        1.新能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光热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是我市发展较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5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84亿元,同比增长74%,创造利税总额6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71%。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包括光伏工艺技术研发,晶硅、非晶硅及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光伏应用产品生产,光伏发电工程集成等环节的较为完善的光伏产业链。

        2.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是我市具有较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新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玻璃纤维、差别化纤维为主的特种纤维;以聚碳酸酯、聚氨酯材料为主的工程高分子材料;以晶体材料、磁性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材料;以新型改性沥青材料、高性能泡沫玻璃为主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合金材料为主的特种功能材料;以碳纤维制品为主的复合材料以及特种过滤材料、特种橡胶等新材料系列产品。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2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22亿元,同比增长52%,创造利税总额8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和100%。

        3.物联网及相关产业。我市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在关键技术攻关、新型标识和传感元器件制造、产业化应用开发以及网络运营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领先优势。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在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和标准化研究领域具备一定主导权,部分企业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产业化应用开发方面,运用于智能电网、安防监控、智能交通、节能减排、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产品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已成为我国第三代特种传感器设备研制主体,在传感器网络体系构架、协议栈、组网、协同处理、传输、多种传感器及阵列等方面拥有88项专利。物联网产业联盟已建立,一批在芯片设计、无线通信、传感器研发等方面的企业,形成优势互补,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物联网及相关企业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88%,创造利税总额2.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倍和7.6倍。

        4.节能环保产业。以高效照明产品制造、污染处理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又一重点。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5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3亿元,同比增长42%,创造利税总额8.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和66%。我市LED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涵盖芯片制造、器件封装、产品应用等环节。

        5.生物产业。生物是具有强大发展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体现了未来高科技发展的方向。2010年底,我市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同比增长33%,创造利税总额1.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和86%。目前,我市生物产业中,化学原料药、保健产品、生物发酵农药、兽用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和微生物制造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拥有一批拳头产品。但药物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基因药物、生物工程育种等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端产品明显不足。

        6.核电关联产业。我市核电关联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核电关联企业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36%,创造利税总额1.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和113%。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13家企业已入围“中核集团核电合格供应商名录”,11家企业正在申请入围“中核集团核电合格供应商名录”。已建成总装机容量365万千瓦,到2014年将达到630万千瓦,成为我国核电站堆型最丰富、国产化程度最高、机组投资比最具经济优势的核电基地。

        (二)制约因素

        “十二五”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产业培育期,存在着高端资源要素不足、龙头骨干企业缺乏、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和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等诸多问题。

        1.高端资源要素不足。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配套工程不平衡,人力资本结构难以适应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才层次低,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龙头骨干企业缺乏。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标志性企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和其他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而影响高端要素向我市集聚,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在土地供应、用电保障、资金融通、税收优惠、风险投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氛围。

        4.周边地区竞争加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与苏南、上海等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的压力。江苏沿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建设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产业优势和主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明显提升。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必将加大争夺要素资源的力度,使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战略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诸多自身要素制约和周边地区竞争压力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1.国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掀起了新一轮的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潮,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转型,以美国为首的“新能源战略”和“智慧地球”有望引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在世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已经不符合世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抓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加速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2.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带来的新机遇。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我市应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引导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更多的“嘉兴制造”向“嘉兴创造”转变,促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跃发展。

        3.长三角全球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带来的新机遇。长三角地区现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国务院已经确定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目标。我市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完全可以借助所处区域的产业、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与沪杭同城”战略,积极融入产业分工体系,大力引进大中型跨国企业的技术、品牌和制造产业链,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全球生产体系对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在高起点上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4.嘉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同时又面临土地后备资源短缺,能源缺口较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的压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低碳发展、由生产制造向创新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市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应紧紧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并带动和支撑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推动我市工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基地,培育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重大示范项目,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汇聚一批创业创新人才,搭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着力打造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引领原则。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注重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2.坚持集约集群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涵盖协作体系、创新体系以及服务体系的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集群发展。

        3.坚持企业主体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引领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坚持以企业为责任主体,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扶持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4.坚持环境保护原则。坚持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全力打造绿色新兴产业。

        (三)主要目标

        1.产业规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两倍,突破3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5年底达到18%左右。力争新能源、新材料两个产业产值分别超千亿元,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节能环保、生物和核电关联等四个产业产值分别超百亿元。

        2.企业培育。到2015年,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突出大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梯队发展。

        3.技术创新。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领域和重点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力争建立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三、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新能源产业

        太阳能光伏。以提高电池转化效率为核心,重点发展高效晶体硅电池及组件、多晶硅薄膜电池组件、新一代非晶硅薄膜电池组件、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产业,扩大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规模;加快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重点支持物理冶金法提炼太阳能级高纯硅材料和改良西门子法生产高纯硅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开发环保节能型微晶薄膜太阳能电池片的制备技术,尽快形成低铁超白玻璃、太阳能聚光棱镜等辅助材料的产业化规模化;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智能逆变控制系统及并网技术开发应用,实施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

        太阳能光热。在重点发展和提升传统平板型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和聚焦集热器的同时,加快发展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蒸馏器、太阳灶、太阳炉、太阳房、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热发电聚光集热装置、太阳能空调制冷系统等;开发太阳能—热泵一体化热水系统;积极推广大型、高效太阳能热水应用示范工程。

        生物质能。以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加快发展生物质能装备系统及附件制造产业。重点研究开发生物质热解气化及其发电、纤维类原料转化燃料乙醇、生物质直接或间接液化合成油或醇醚、生物质制氢等关键技术;推进餐厨垃圾回收体系建设,重点突破生物质能(垃圾、污泥、秸秆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生物柴油对石化柴油的部分或完全替代。

        风电能。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

        新能源汽车。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力争实现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自主化,整车制造产业化。

        新能源装备。以现有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技术为基础,重点开发低成本、低能耗、高质量单晶和多晶硅材料生产设备、多晶硅铸锭炉、多线切割机及硅锭破锭设备、薄膜电池生产装备以及相应检测设备,积极发展聚光塔式太阳能电站系统的集成及核心部件与设备。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相关核心设备的生产装备。着力发展生物质能(垃圾、污泥、秸秆等)燃烧用循环流化床、炉排炉、气化炉、热解炉与控制系统及其他配套设备。鼓励发展空气源、地源、水源热泵等生产设备。

        (二)新材料产业

        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以晶体材料、磁性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材料。在晶体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半导体单晶硅材料,提升发展压电晶体材料、石英晶体材料以及相关的封装装联合结构材料,提高光电晶体材料的性能和本地化配套能力。在磁性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频、高磁导率、低损耗的高档磁性材料,着力建设“磁性材料与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

        特种纤维材料。重点发展玻纤深加工,形成玻纤纱、玻纤织物、玻纤复合材料、玻纤制品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型纤维品种及其成纤高分子新品种,进一步向上游PTA延伸,同时拓展下游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功能性环保型差别化纤维,推动生物质纤维、聚乳酸纤维、碳纤维材料发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高性能纤维制造、及其加工和复合加工技术,加快土工布、医卫用纺织材料、农业用纺织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

        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聚碳酸酯、合成橡胶、有机硅、环氧乙烷、聚氨酯和工程塑料等为主的化工新材料;以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印染助剂等专用化学品为主的高端精细化学品。

        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合金,高强度、高韧性变形合金等材料;高性能及特殊性能的新型金属材料、特种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扶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流程、高效、清洁的金属材料先进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发展铝、镁轻合金材料制品及深加工产品。

        新型建筑材料。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环境友好型的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

        (三)物联网及相关产业

        物联网。充分发挥嘉兴市物联网先发优势,联合中科院微系统所、中电科技36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力量,组建嘉兴物联网研究院;集聚一批物联网制造企业,形成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终端、节点等上下游的产业链,创建物联网产业基地;在智能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环境、智能电网、智能农业等特定领域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及试点项目,在此基础上,构建集研发、制造、配套集成、标准推广为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形成“智慧城市”的雏形。

        软件。重点发展助推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数控装备、仪器仪表、纺织机械、智能交通、视频监控、信息安全、容灾备份、汽车电子、船舶电子、电力电子、医疗电子、信息家电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

        云计算。通过整合电信、移动、联通嘉兴分公司和央企嘉兴灾备中心现有数据中心资源,成立面向社会和公共服务的网络服务部门,发展基础服务云(IaaS);鼓励大型IT企业采取外部合作与内部应用并举的策略,发展平台服务云(PaaS);引导软件企业转型发展基于云计算架构下的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模式,发展软件服务云(SaaS)。

        (四)节能环保产业

        半导体照明。重点开发宽禁带高温半导体、蓝宝石发光二极管(LED)衬底材料、白光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技术;加快大功率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制备和封装、高性价比半导体照明灯具等重大节能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构建涵盖芯片制造、器件封装、产品应用等环节的LED产业链。

        节能技术与设备。着力开发节能、节水、节气新技术,发展新型变频器、高效节能型电动机、锅炉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及设备,打造高效环保型压缩机产业基地。

        资源综合利用和水污染防治与再生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关键技术、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发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三废”(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水污染治理应用技术及水处理药剂;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

        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除尘设备、过滤材料及设备、污泥处理设备、水处理设备、废水热回收设备、水质检测设备等。开发建筑节能及相关产品。发展建筑保温材料、污水源热泵等生产设备。

        (五)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疫苗、生物诊断芯片和生物试剂、微生态制剂药物等。

        生物制造。开发利用生物发酵、生物降解和生物分解技术,重点发展畜禽粪便发酵处理和有机肥制作,农作物秸秆生物发酵沼气利用,地沟油生物分解制造生物柴油以及硬脂酸、沥青等工业原料等。

        海洋生物。围绕海洋生物活性多肽、糖氨聚酸、膳食纤维等功能成分,开发针对重大疾病的新型海洋药物以及抗衰老、健脑益智、降脂降压的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挖掘海洋生物制品在生物功能材料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生命科学与信息、材料、精密机械等医疗器械,通过技术扩散提升整体研发制造能力,构筑医药新技术及装备产业群。

        (六)核电关联产业

        核电设备。围绕国内大型核电发电项目,积极发展核级及非核级相关配套设备的制造,重点开展各类水、气、真空泵、特种密封件和阀门、各类风机、高压锅炉与高压容器、特种电缆与电缆桥架、电力开关柜、防辐射设备、核电消防成套设施、核电装备制造。引导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通风、空调设备;加强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巩固和提高市场地位。

        核电服务。依托现有资源,集聚各方要素,加快建设为国内外核电站提供设备检修检测、换料、辐射环境和核安全防护、核应急等服务的核电运行管理中心;积极发展核电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核电服务业,建设中国核电城。

        核电文化。依托中国核电城和中国红色旅游基地品牌,培育以核能和平利用展示、核电知识普及、核电站观光为特色的科技旅游业,以核电技术和产品展览、高层论坛为特色的会展业,以核电影视、出版为特色的传播业,成为国内核电旅游、会展和文化传播基地。

        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集聚,以大平台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完善产业链,抢占技术、市场、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基地

        实施集群化发展,完善以区域集聚、龙头带动、专业配套为基础的协作体系,以技术研发、品牌经营、工业创意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以专业市场、物流仓储、公共平台为基础的服务体系,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以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及配件为主的海宁太阳能产业集聚区,以单晶硅、多晶硅等产品为主的嘉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集聚区,以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电池下游应用产品为主的平湖光伏产业集聚区,以太阳能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为主的秀洲太阳能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以PC、有机硅、合成橡胶等产品为主的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以装饰用、产业用以及上游产业中的工业长丝为主的海宁经编产业集聚区,以磁性材料与元器件为特色的海宁磁性材料集聚区。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则依托嘉兴物联网研究院、物联网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建成“智慧城市”。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以LED外延片、芯片、封装以及应用产品等为主的杭州湾LED产业集聚区,以LED产品为主的秀洲区LED产业集聚区,以除尘设备、污泥处理设备以及LED蓝宝石基板材料为主的海宁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生物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以新型化合物药物、氨基酸类药物、新型药物(食品)、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医疗器械等产品为主的平湖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核电关联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以核电装备制造、核电运行服务等为主的海盐核电关联产业集聚区。

        (二)培育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坚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手抓,着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的作用,不断推进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研究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战略合作,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抓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其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鼓励支持其在省外、海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和营销网络等,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高企业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性管理水平。坚持“自愿、平等、互助”原则,围绕重点应用示范工程,产业链上从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三)建设一批重大示范项目

        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示范项目,促进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发展。制订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按照“重点项目—旗舰企业—新兴产业—相关产业—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以扶持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切实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推介工作。重点抓好零增地技改、存量提升、结构调整、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性服务业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化大力气引进各大研究机构的产业化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鼓励企业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鼓励企业通过合股、抱团等形式进军新兴产业,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渠道。

        (四)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研究开发、突破关键技术、深化“产学研”、加快技术标准建设、获得一批技术专利、完善创新载体等工作。新能源产业依托中科院等国内顶级新能源研究机构的前沿技术,重点研发晶体硅电池和非晶硅、微晶硅、碲化隔、铜铟镓硒等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与装备,研发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集成技术、新一代平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系统及产品。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化工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和纳米材料等的研发。物联网及相关产业重点扶持新型标识、传感元器件、网络设备和卫星定位导航的关键器件等研发和产业化,开展数据感知与采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加强绿色高效热能、电能利用及节水、节材、节能等技术、装备和材料的研发。生物产业组织实施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中药现代化等市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生物新产品的成果转换。核电关联产业重点研发为核电产业提供关联成套设备技术,力争在核电不锈钢管材领域有重大突破。

        (五)汇聚一批创业创新人才

        加大创业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引领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等人才工程。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节能环保、生物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加大培训力度,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现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禾商”;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技艺精湛、梯次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六)搭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天通科技园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继续完善技术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大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一批创新组织,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融资平台。推动银行机构、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合作联盟,整合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前期资金投入。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中心,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软环境。

        五、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嘉兴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经信委),市经信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提出分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考核力度。各县(市、区)分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工作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培育发展联席会议,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项目推进中各类重大问题。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库,成立项目评审委员会,为项目的决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公布产业发展情况,检查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落实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三)加大财政扶持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筹措、整合、综合运用财政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出台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政策,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核心科技研发、重大技术进步、科研成果产业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经认定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的新增地方财政贡献出台扶持政策。

        (四)加强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逐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优先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入。加快融资担保机构建设,积极支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缓解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和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融资,鼓励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五)强化用地保障

        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用地需求,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向上争取和内部调剂用地指标的协调力度。

        (六)保障环境资源

        合理配置各级新兴产业基地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指标和能源供应指标。在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基础上,实施污染物排放指标的跨区域调配,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环境容量指标支持。积极建立主动监测、预警和调控的节能降耗机制,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七)营造良好氛围

        全面落实国家、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类优惠政策。政府采购招标优先向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倾斜。加快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监管和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公平、透明的准入竞争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嘉兴市“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附件:


        嘉兴市“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一、新能源产业

        1.海宁太阳能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主要分布在海宁市袁花镇、尖山新区等地。2010年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0.13亿元,利润8.92亿元。

        功能定位:以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浙江尖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芯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美大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浙江力诺宝光太阳能有限公司、浙江桑乐数字化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太阳能热水器及配件等产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期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4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20家。

        2.嘉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分布在嘉善姚庄镇、惠民街道。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72.5亿元,出口交货值25.4亿元,利税13.36亿元。

        功能定位:以昱辉阳光、腾业光伏、普虹新能源为龙头,大力发展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品,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期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5家。

        3.平湖光伏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位于平湖光伏(新能源)产业园,园区设在新仓镇杭浦高速新仓出口及连接线两侧,约4平方公里。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利润0.8亿元,税收0.2亿元。

        功能定位:把园区打造成“浙北光伏产业新基地”,以“百亿乡镇、百亿产业、百亿企业”为目标,以浙江鸿禧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发电系统、组件配套产品及电池下游应用产品等。

        发展目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0年至2012年,建成占地1000亩左右的光伏产业集聚核心区,引进10家以上的拉棒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集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第二阶段从2013年至2020年,建成占地4平方公里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功能区,具备优质的承载平台和服务平台,引进生产企业50家以上。同时,启动光伏(新能源)专业市场的建设,进驻企业1000家以上,成为华东地区光伏(新能源)产业专业市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5家。

        4.秀洲太阳能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位于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洪合镇,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9.3亿元,利润6亿元,税收0.88亿元。

        功能定位:以浙江福莱特玻璃镜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福玻璃有限公司、浙江昊博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至2015年,建成占地约1000亩的太阳能产业集聚核心区,引进和建设太阳能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及产业链中下游配套企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1家。

        二、新材料产业

        1.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位于中国化工新材料园区,分布在港区乍浦东方大道西侧,约4.5平方公里。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

        功能定位:以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浙江壳牌化工石油有限公司、三江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信汇合成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嘉化工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依托港口优势,进口初级石化原料,重点发展应用领域广、附加值较高的化工新材料。在争取落实石化重要原料的基础上,发展乙烯、丙烯、C4烃和芳烃、烯烃下游深加工产品链,打造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期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15家,超亿元企业30家。

        2.海宁经编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主要分布在海宁市马桥经编园区、丁桥镇工业园区。2010年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利润5.8亿元。

        功能定位:以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锦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装饰用、产业用以及上游产业中的工业长丝,全力打造中国经编名城。

        发展目标:2015年,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期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4家,超亿元企业30家。

        3.海宁磁性材料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主要分布在盐官镇工业园区,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磁材料产业基地。2010年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利润2.4亿元。

        功能定位:以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海宁市联丰磁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磁性材料为基础,加快延伸产业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盐官镇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长三角“磁性材料与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并成为国际重要的软磁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期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10家。

        三、物联网及相关产业

        浙江省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以嘉兴科技城为核心,在嘉兴工业园区、余新镇布点,逐步形成占地3000亩的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

        功能定位:依托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的技术优势,建设嘉兴物联网研究院,大力发展我国第三代特种传感器设备,如传感器网络体系构架、协议栈、组网、协同处理、传输、多种传感器及阵列等,争取成为国家级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示范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期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家,并集聚应用集成、传感器制造、工程实施、嵌入式软件等相关企业50余家。

        四、节能环保产业

        1.杭州湾LED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000亩,预计总投资规模超过30亿元。

        功能定位:重点发展LED核心器件上游原料产业,主要集中为外延片制造和芯片加工制造;加快发展LED核心器件下游应用行业,主要集中为LED封装以及应用产品的研发制造,主要是显示器领域、汽车用产品领域、交通及信号灯领域、色光照明领域、低亮度专用及普通照明、安全照明领域以及特种照明领域等方面。

        发展目标:2015年,年产值超100亿元,形成完善的LED产业链,培育若干知名品牌产品,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成为我国LED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示范基地。期末,培育产值超50亿元企业1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1~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

        2.秀洲区LED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位于秀洲新区和秀洲工业园区。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出口交货值1.08亿元,利润837万元,税收462万元。

        功能定位:以浙江生辉照明有限公司、嘉兴大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嘉兴大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 着力建设LED研发中心等产业服务平台,大力发展LED产品。

        发展目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期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10家。

        3.海宁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分布在马桥街道、丁桥镇、盐官镇和尖山新区。2010年实现规上产值7.85亿元,利税9988万元,利润6773万元。

        功能定位:以洁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除尘、污泥处理等环保装备产业,打造环保装备产业基地;以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LED蓝宝石基板材料,争取成为国家LED蓝宝石基板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环保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5家。LED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五、生物产业

        平湖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主要集聚在平湖经济开发区。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59亿元,出口交货值1928万元,利润5125万元,税收3221万元。

        功能定位:大力发展重点疫苗、基因工程,拓展发展生物制品、诊断试剂、食品及保健品、生物农业中成药、化学制剂,配套发展医疗器械及耗材,选择发展化学原料药、医疗流通业,关注发展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及生物材料行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期末,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10家。

        六、核电关联产业

        海盐核电关联产业集聚区

        范围规模:分布在大桥新区和秦山街道,面积约11.2平方公里。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78亿元,出口交货值0.48亿元,利润0.07亿元,税收0.2亿元。

        功能定位:依托秦山核电公司、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企业,大力发展电、核电转杯或辅助设备,打造中国核电城。

        发展目标:2015年,实现核电关联产业产值100亿元,培育区域内核电制造服务企业产值超10亿元4家,超5亿元10家,超亿元35家。





        作者:

        信息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