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深化城乡统筹 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行动方案 | |
发布日期:2022-08-03 10:56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嘉兴深化城乡统筹 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行动方案(2021-2025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决定。嘉兴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和浙江“三个地”的典型代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地方,必须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担当,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担起重要使命,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 一、总体要求和愿景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守好红色根脉,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系统观念“五大工作原则”,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区域、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着力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擦亮“七张金名片”,建设“五彩嘉兴”,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推动蝶变跃升、跨越发展,在深化城乡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 (二)愿景目标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以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为引领,以持续深化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走出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之路,在革命红船起航地率先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基本图景,通过“嘉兴之窗”看到美好中国的未来、未来中国的美好。 ——蝶变跃升、富庶均衡的富裕图景。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先行,经济发展质效实现新跨越,效率与公平实现新平衡。全市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加成熟,市域一体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上成为市域范例,构建全面提升、全域一体、全民富裕的发展格局。 ——生活和美、近悦远来的幸福图景。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构建全民共享、触手可及、健康可持续的“公共服务生活圈”,打造“幸福一‘嘉’人”民生优享品牌,实现“善育在嘉”“优学在嘉”“宜业在嘉”“健康在嘉”“颐养在嘉”“宜居在嘉”“温暖在嘉”“畅行在嘉”,形成与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格局。 ——红船领航、自信自强的文明图景。充分发挥红色根脉优势,红船精神成为引领全市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奋进的强大动力,共建美好嘉兴、共创美好生活的奋斗合力显着增强,社会风尚和人的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此心安处是吾‘嘉’”的城市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形成。人文璀璨、风华绝代的城市文化古今辉映,文化嘉兴竞争力、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秀水泱泱、韵味江南的美丽图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深化,形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相映生辉,绘就“一步一景、一村一韵、一镇一风情、一城一画卷”的全域大花园,建成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江南美窗口。 ——现代智慧、充满活力的和谐图景。统筹推动数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构建数字化时代社会关系的新规则新政策新机制,建立与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大城市治理格局,实现发展和安全、富民和安民有机统一,构建放心安心舒心的社会环境,打造最安全、最公平、最具韧性和活力的城市。 到2025年,深化城乡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率先推动共同富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物质基础更加富裕,在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成为典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创业创新创造动能充分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总量达到84万户。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竞争优势显着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地高质量建成。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调共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互促的良性循环加快构建,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增长极和长三角核心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黄金节点。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在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上成为典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万元,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持续提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超过50%。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1%、20万~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5%,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8以内,县(市、区)居民人均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08以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居民收入持续领跑全省,城乡区域发展均衡度保持全国领先,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保障水平显着提升。 ——精神文化更加富有,在彰显共同富裕人文之美上成为典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更加彰显,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勤劳致富氛围不断厚植,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升,“最美嘉兴人”和“好人之城”品牌更加彰显,在全省率先高水平建成全域文明城市。高品质现代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形成若干具有嘉兴标识度的知名文化品牌,率先建成普惠优质可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与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文明高地。 ——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在城乡区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上成为典范。全面推进“学党史守初心惠民生”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专项行动,推动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居全省前列,县域义务教育校际优质均衡度居全省前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省平均;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大幅提高到35.7%;健康嘉兴基本建成,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全面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岁,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更加充分、布局更加均衡,县域就诊率90%以上,“大病不出市”有效实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国领先;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加快推进,老旧小区需改尽改,未来社区、乡村新社区全域推进,城镇住房保障受益率达到23.5%;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率先建立,低保标准增幅不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加快形成。 ——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在彰显共同富裕生态之美上成为典范。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嘉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色低碳循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城市PM_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省控断面)达到100%,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着增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大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全面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建成全省领先的垃圾分类和处置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行,率先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社会治理更加优化,在彰显共同富裕和谐之美上成为典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市基本建成,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嘉兴、平安嘉兴建设一体推进,清廉嘉兴建设纵深推进,基本形成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公民法治素养大幅提升。党组织领导的“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更加完善,推动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网络更安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全省领先。 ——体制机制更加优越,在构建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上成为典范。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在市域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和社会治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持续走在前列,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土地、居民增收、社保制度、困难群体帮扶、金融支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加快构建先富带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嘉兴经验”。 二、重点任务 坚持党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筑牢共同富裕的基础,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富民增收持续缩小“三大差距”,以公共服务、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全面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实施八大行动。 (一)深入实施物质富裕提升行动,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地 1.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嘉兴路径 以深化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为抓手,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深根计划”,支持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做大做强,高质量建设校(院)地合作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嘉兴G60科创大走廊创新轴,深化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世界级科创湖区,建设湘家荡、祥符荡、天鹅湖、鹃湖、明湖等绿色生态科创湖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探索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机制。大力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倍增计划,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独立法人企业研究院,支持企业协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企业共同体和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加大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政策力度,提高创新转化能力。 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推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数智科技”平台建设,探索推广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容错纠错机制。深化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机制,积极构建覆盖科研项目全流程的诚信记录体系。积极争创长三角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开展科创企业金融支持全生命周期画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投贷联动、保贷联动等业务,扩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规模,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现代化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 加快建设长三角人才集聚“强磁场”。推动落实省“鲲鹏行动”计划,完善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政策,深入推进“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大力实施大学生“550”引才计划、“硕博倍增”计划,加快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持续放大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星耀南湖·长三角精英峰会”等品牌效应。加快落实“高教强省”战略,力争在校大学生达到8.5万人以上、在校研究生突破3000人。迭代升级“嘉兴人才码”、嘉兴人才在线云平台,推动人才服务综合体县(市、区)全覆盖,提升浙江长三角人才大厦承载力、辐射力,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点)建设,加快打造“青创之城”。 2.打造“互联网+”高地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做优做强智能终端、智能光伏、集成电路、新一代网络通信等数字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建设完善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新基建应用场景,推进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各类数字化平台开发适应弱势群体需求的功能模块和接口,降低公共服务领域新技术使用门槛,保障不同群体共享数字红利。 3.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大力引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链长”型企业,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嘉兴标识度的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构建“555”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打造以数字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为重要标志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积极创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发展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高能级产业生态园建设,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园和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创建省级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推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高成长性的跨界融合新兴企业。加强品牌和标准建设,推进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和“品字标”品牌建设。 4.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深入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高水平打造全省接轨上海“桥头堡”和“门户”。举全市之力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高标准谋划建设嘉善高质量发展示范点,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示范区。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高标准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重点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科技创新功能拓展区和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协同共建平湖—金山产城融合发展区等省际毗邻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等合作平台。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海宁、桐乡融杭板块协同,大力推进杭海新区建设。积极推动嘉湖一体化、甬嘉一体化和苏嘉一体化。 5.打造长三角核心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黄金节点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加快培育消费新热点,积极布局“首发经济”“首店经济”,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打响“嘉兴消费”品牌,争创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拓展消费新场景,高质量建设月河省级高品质步行街,布局建设社区商业网点、生活性服务业特色小店,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加快南湖、嘉善、桐乡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培育)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生活成本竞争力,稳定价格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深化乡村商贸振兴工程,培育打造一批商贸特色镇和示范村。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顺滑切换,支持出口转内销优质产品参展销售,推动消费回流。 拓展优化投资空间与结构。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深入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大力推进省“六个千亿”、市“551”等重大项目,加快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镇征迁更新、“两高一低”整治提升、惠民生强基础等项目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交通水利、生态环保、城乡融合等领域多元投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深化嘉善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建设,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实施贸易主体集聚工程,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引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数字贸易。高质量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店开全球”行动。打造国际双向投资示范城市,深化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大力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国际行业领军企业、国际隐形冠军企业及世界一流功能性机构。大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深化自贸区嘉兴联动创新区建设,加快复制自贸区改革经验,加强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开放平台协同联动。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深化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完善“三网合一”的市域交通体系和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多式联运的对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嘉兴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打造多式联运航空物流中心。推进嘉兴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联动发展,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示范区。强化省际毗邻区域高质量互联互通。深化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6.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功能结构调整,加快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推进上市苗子群体逐步股改上市,探索国资监管运营新模式。强化国有资本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功能,加大社会领域投入,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强化民营经济创富功能,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经济在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上发挥更大作用。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升级工程,健全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机制,积极实施“雏鹰行动”“凤凰行动”“雄鹰行动”,着力培育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雄鹰企业和“链主”企业,构建“五企”培育体系,实施“上市100”专项行动。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推动平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市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打造“北斗七星”最优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融资畅通、金融赋能”行动,加快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改革,完善风险分担、风险补偿、保费补贴和资本金补充等机制,建设科创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7.打造创业创新创造升级版 大力弘扬新时代禾商精神、企业家精神,完善创业创新创造支持政策体系,探索让数字经济、创新经济、生态经济、现代服务经济成为新时代老百姓经济的有效路径。大力实施“品质禾商提升工程”、新生代企业家“青蓝接力工程”和青年企业家“百舸千帆”培养计划,建设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高标准建设嘉兴科技城、嘉善县两大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加强新型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促进初创型成长型企业发展。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聚焦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专业市场升级版,构筑现代商品市场新优势。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度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提升准入和退出便利度,推行极简审批。 (二)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升级行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8.率先形成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强化市域统筹、推进市域一体化改革试点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与嘉善、平湖、海盐一体规划、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海宁、桐乡现代化城市副中心,构筑大城市组团。统筹全市域规划布局,完善国土资源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型、全域全要素、全程全方位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体系、快速路网体系,推进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市域全覆盖。统筹市域重大产业平台布局,创新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全市域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市级统筹、县级统配,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建设现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全市域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方式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 9.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支持秀洲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先试。强化城乡一体规划设计,推动中心城市、县级城区、新市镇和美丽乡村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推进市域外优质原水供应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提升城市和城镇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市的人口、产业、功能集聚,大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加大城市基本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配套建设,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网络,推进职住平衡、出行便捷。强化聚人、优城、智治导向,加快新市镇和小城市培育建设。大力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融合自然美、人文美、和谐美的整体大美。 10.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以公平为基石,开展户籍、农村土地、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综合集成改革,制定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落实租赁房屋落户政策,实施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积分入学政策,将积分享受公共服务范围扩大到公租房补贴、创业扶持等项目。深化“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改革,全面建立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制度。坚持稳慎原则,探索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和其他有条件的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全面推行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率先探索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稳妥推进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农房财产权更丰富的权能实现形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产业。研究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探索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合规地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健全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实施农民持股计划,探索股权流转、抵押等实现形式,完善村股份合作社分红制度,深化开展“善治积分奖励”。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和交易体系,引导农村产权有序流转。 11.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强村富民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样板。实施产业平台能级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经济开发区、优质稻米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业创新孵化园和美丽经济转化区。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利益紧密联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做响“嘉田四季”“嘉兴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传承“南繁精神”,大力发展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等前端产业。实施乡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强链补链计划,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挖掘乡村生态、文化、教育、旅游等多重价值,积极培育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等业态。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率先建立以农合联为平台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现代乡村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农合联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嘉兴南湖学院联合嘉兴农科院共同组建嘉兴乡村振兴学院。深入实施“强村富民”计划,探索村级资金市场化运营,到2025年,所有村年经常性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达到80万元以上。创新开展共同富裕村创建,推广“四共四筹”共富模式。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实施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建设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激活闲置农房3600幢以上,全面落实全省乡村百万屋顶光伏工程。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全面推广“飞地抱团+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模式,深化党群创业共富工程,推动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12.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全市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深入实施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推进行动,系统构建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率先搭建数字社会场景,营造优美舒心现代人居环境。按照未来社区理念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和“微更新”,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加快推进智慧社区(物业)建设,打造多功能、复合型、亲民化社区精致生活场景。全域推进乡村新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农房集聚改造,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行动,到2025年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全覆盖。大力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加快数字乡村国家试点建设,迭代升级未来邻里、现代产业、公共服务、乡村文化、绿色低碳、乡村善治等场景,建成一批引领品质生活、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示范性乡村新社区。 13.打造山海协作和对口工作升级版 创新探索区域间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广“飞地产业园”、山海协作产业园、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等模式,推动产业梯度转移,深化与结对地区的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配套,支持受援地打造特色标志性产业链。深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丰富创新协作方式,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体系。积极探索智力支援、产业支援、民生改善、文化教育支援和交往交流交融等体制机制创新,开创对口支援从“脱贫攻坚”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三)深入实施富民增收行动,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先行地 14.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多措并举减轻中等收入家庭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稳定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规范招考选拔聘用制度,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工资指导信息发布制度,鼓励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创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岗位和绩效定薪酬的机制。全面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支持企业实施灵活多样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提高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坚持放水养鱼、富民导向,建立健全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制度。完善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5.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高质量就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力争累计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就业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数字就业行动,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全覆盖,全市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率达到50%以上。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创业扶持政策,畅通创业创富通道,不断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制度建设,加强创业项目库、创业导师库、创业培训师库建设。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构建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完善网络约车、网络送餐、网络主播、快递物流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分级分类服务制度,健全失业人员动态服务管理。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培训、托底安置和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率先消除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完善和落实工时、休息休假制度,持续推进无欠薪城市建设。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时代嘉兴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万名新时代“禾城工匠”,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20万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力争在省内率先实现技工院校县(市)全覆盖。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实施“嘉兴订制”产教融合工程,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区。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加快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开展精准培训,加强“再就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建设智慧技能培训一体化平台,加强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统计监测,建立紧缺工种动态发布制度。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社会待遇。 16.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 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和流通交易规则,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赋予科研机构和高校更大的科研经费使用和收入分配自主权、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许可市场化主体开展数据资源增值服务,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知识产权数字化运营体系,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探索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 17.推进社保制度精准化结构性改革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实行职业(企业)年金制度,鼓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鼓励多缴费、长缴费的激励机制,探索提档补缴政策,大幅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缴费补助,探索建立稳定的“居保调待”体系,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落实完善适应新型就业形态的参保缴费政策,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探索实施新业态用工职业伤害保障机制。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慢性病门诊保障机制、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政府指导、衔接大病保险的商业补充保险,实现低收入群体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全覆盖,探索建立困难人员大病医疗家庭支付封顶制,健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费率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管理和监测预警,提高基金保障能力。 18.全面建立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制度,推进各类救助政策综合集成。深化完善智慧“大救助”体系建设,持续迭代升级“幸福嘉”社会大救助数字化平台,加强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人群,推进分层分类精准救助。完善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实施助力困难群众共同富裕“七大行动”。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逐步推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与户籍脱钩,探索完善常住人口社会救助。完善特殊群体的福利保障政策,健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完善“嘉家福”综合平台,建立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制度,强化孤儿、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和教育帮扶、精神关爱,确保每位儿童健康成长。切实加强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 19.大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发挥慈善事业对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补充作用。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枢纽型、资助型、行业性公益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参与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扩大慈善事业群众基础。大力弘扬“人人向善”的现代慈善理念,引导先富群体积极回报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完善慈善组织监管制度,打造阳光慈善。 (四)深入实施公共服务提质行动,打造高品质生活样板区 20.全面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具有嘉兴辨识度的红船旁品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大脑+智慧学校”建设,迭代升级“互联网+教育”,构建未来教育场景。系统性前瞻性规划学校建设布局,强化规划执行刚性,全市新建、扩建学校(幼儿园)221所。高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推动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推进集团化办学,力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全覆盖。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积极推动普职融通,建立健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合作机制。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融合教育”。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嘉兴学院“创大”,支持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创大”。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健全“学分银行”制度,提升社区学校、老年学校办学能力。探索开展教育领域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锻造高素质教育人才。 21.高水平推进健康嘉兴建设 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建设,迭代升级“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服务,率先推进健康多跨场景应用,构建全人全程“掌上”医疗健康服务新生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精密智控、医防融合等机制,加快建设市级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平台,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加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公立医院人均医疗资源。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承载能力,县级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床位占比达60%以上。加快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加强与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深入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超常规推进市、县两级医疗中心建设,全力补齐卫生人才短板。集成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探索现代医院管理试点,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等联动改革,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扩面,实施重点人员健康关爱工程和重点慢性病干预计划。 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深化完善“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平台,打造高水平“10分钟健身生活圈”,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新“体医康养”融合发展模式,构建科学健身、运动干预、慢病管理、康复养老的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加快重大体育项目规划建设,积极承办各类国际性赛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全民健心行动,巩固提升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成效,深化建设“嘉心在线”服务平台,研究制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标准和运行规范,推动“健心客厅”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生活方式。 22.完善育儿养老助残服务体系 率先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建立健全鼓励生育和育儿配套措施,探索试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假,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加强生育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3岁以下婴幼儿发育监测、照护服务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统筹规划婴幼儿照护机构布局,实现就近托育服务城市小区全覆盖,镇(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基本全覆盖,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达到4.6个。支持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托育服务。推进“互联网+托育服务”,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二级以上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80%、92%以上,实现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全覆盖。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融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机构跟着老年人走。发展普惠养老和互助养老,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支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完善推广“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模式。全面推进智慧养老,推广应用智慧技术,打造数字化养老服务场景。深入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加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全市建成康养联合体80家,基本实现镇(街道)全覆盖。持续深化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牵头编制全省标准体系,稳步扩大待遇享受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长期照护综合保障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专业,完善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技能认定和信用管理制度,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提高到27人。全面建设老年友好型城乡社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完善老年人优待制度,倡导养老孝老敬老。有效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建设残疾人友好社会。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建成数字残联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助残服务“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建立无感化联办机制,全面推开残疾人帮办、代办服务。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促进残疾人更好就业。大力推进“工疗型”残疾人之家建设。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定点准入、协议管理、动态退出机制,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货币化补贴制度。深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全覆盖,争创全国无障碍城市。 23.优化城乡居民安居水平 创新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促进地价、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实行公租房“互联网+一证通办”,完善公积金政策,扩大制度保障覆盖面。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由闲置土地和存量闲置房屋改建等,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5万套(含发放租赁补贴),多途径解决低收入困难群众、新市民和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基本建成全市住房租赁服务监管平台,有序推进“租购同权”改革,推动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基本完成城镇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棚改安置住房(含货币化安置)1.08万套。全面开展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实现“动态清零、一户不漏”,完善常态化长效治理改造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合理保障农民建房需求,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品质。 (五)深入实施文化沁润行动,打造新时代文化文明高地 24.打造理想信念铸魂高地 筑牢学习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落实“第一议题”、巡听旁听、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等系列学习制度。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凝聚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动力。系统性挖掘红色文化精髓,加强红船精神研究,更高水平办好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红船精神研究院,优化提升南湖革命纪念馆教育功能。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实施全域文明创建行动计划,实现国家级文明城市全覆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最美嘉兴人”主题宣传活动,持续深化“嘉兴好人榜”建设,建立完善关爱礼遇机制,打造“好人之城”。全面提升全民人文素养,建立常态化人文素养评估体系,深化移风易俗行动,探索实行文明积分制。倡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厚植勤劳致富的文化氛围。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打造“红色志愿之城”。 25.高水平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全国领先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嘉兴标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文化有约”应用场景。实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品质提升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彰显嘉兴城市形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新地标,提升“五馆一院一厅”建设水平,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智慧书房、农家书屋(礼堂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建管用育可持续发展。统筹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布局,深化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巩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两员”队伍建设水平,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服务标准化、社区文化服务网格化、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便利化,打造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高质量办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嘉兴市民文化艺术节、南湖合唱节等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打响乌镇戏剧节、徐志摩诗歌节等文化艺术活动品牌。组建综合性专业艺术院团,加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文化艺术需求。拓展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服务有效途径。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构建精准触达的现代传播体系。 26.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传承弘扬以江南文化为最显着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打造地标性的城市文化建筑群和文化带。加快建设以南湖为核心的文化中心,打造红色文化示范区。深挖运河“文化富矿”,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乌镇、西塘等江南水乡古镇、海塘·潮文化景观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发扬耕读文化、慈孝文化、乡贤文化、了凡善学等。加强对外人文交流,打造文化交流品牌。 27.加快建设嘉兴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丰富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期待。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媒体、网络传播等新兴文化业态。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传统文化制造业、工艺美术业等转型升级,支持红色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业、现代传媒业、影视产业等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盐官中国音乐小镇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创意街区和特色文化小镇。探索组建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建设红色旅游标杆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市,推进乡村旅游、古镇旅游、民宿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六)深入实施美丽嘉兴建设行动,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城市 28.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构建数字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应用,健全闭环管控机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化“五水共治”,打好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覆盖,推进“稻田退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强基增效提标”行动;全面提升城乡防洪排涝能力,优化圩区布局,按照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改造提升全市约5000公里堤防,建成规模适度、管理科学、水旱无虞的圩区工程。持续推进“五气共治”,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深化工业废气治理和无组织排放管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实现清新空气示范区县(市)全覆盖。深入推进“五废共治”,加快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加强固体废物闭环监管、医疗废物非接触智能监管,严格落实禁塑限塑制度,健全完善垃圾分类和处置机制,实现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强化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统筹推进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美丽海湾”保护建设。健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应急联动机制,加快环太湖流域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 29.推进全域绿化美化 建设独具江南水乡特质的平原地区森林城市典范,推进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提升景观道路、景观河道建设水平,推进立体绿化,建设“5分钟见绿10分钟进道”生活圈,推进全域彩化和靓化,打造沿江、沿河、沿山、沿湖、沿湾等美丽走廊。加快全域水系重构,实施“碧水绕城”“碧水绕镇”“碧水绕村”行动,构建安全美丽幸福水网,建设美丽河湖50个,加快推进“九水连心”、北部湖荡等综合整治,保护好南湖生态环境。加强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北湖风景名胜区、运河湾国家级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保护。深化桐乡市大花园典型示范试点建设。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2.0版。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30.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 科学编制实施碳达峰总体方案和“6+1”重点领域行动方案。着力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共享的能源体系。严格产业项目能效准入标准,深入推进高耗能行业和“两高一低”企业整治提升,确保完成能源“双控”目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高效产业,推动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行大型活动碳中和制度,试点开展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碳中和,开展“零碳”体系试点建设,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数智体系和综合应用场景。 3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机制 全面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严格规范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探索建立具有嘉兴特点的常态化GEP核算和考核制度,全域推进GEP核算应用体系建设,完善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构建和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培育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易市场,加快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和碳排放权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补偿机制。高标准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完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财政、投资等政策。完善环境司法制度机制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培育发展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完善舆论和公众监督机制。 (七)深入实施社会整体智治行动,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市 32.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统筹领导,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优化跨层级跨部门职责界定和业务协同,探索构建市县乡一体、部门间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推动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下沉,增强镇(街道)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健全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深入推进“三源共治”,推广“法官驻镇联村、人民调解驻庭”双向派驻机制,实施“双非”纠纷警情推送,推动矛盾风险源头发现、源头管控、源头化解、源头预防,县级以下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到95%以上。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持续深化“五社联动”,创新“三微治理”,进一步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持续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建设一批未来社区“居民会客厅”,打造社区开放空间,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入实施善治村、善治示范村等千村善治工程,全市50%以上的村(社区)成为“善治村(社区)”。 33.建设一流法治城市 突出立法引领,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地方法规规章政策体系,强化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建设法治保障。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快构建全覆盖的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全面推进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迭代升级“综合查一次”改革。加强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率先破解执行难问题。加快构建规范高效司法监督体系,健全执法司法机关之间工作衔接机制,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加快构建依法治网体系,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数字法院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审判”高地建设。加强数字检察建设,建立健全大数据检察监督体系。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加快建成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司法救助体系,加大“八五”普法力度,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创新“信用+”治理体制,深入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推动全方位诚信、全数据入信、全社会用信。 34.打造中国最平安城市 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经济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切实筑牢共同富裕的社会稳定基石。强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系统(行业)平安创建等工作机制,建立全链条精准化监管体系,建立完善“遏重大”工作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水平推进“雪亮工程”,加快智安城市、智安街道等建设,完善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底线,强化资源、能源、粮食安全保障。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消除海塘病险,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推广巨灾保险。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实施网络生态“了望哨”工程,推进网络空间社会共治。 (八)深入实施党建高地创建行动,打造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 35.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落实“八八战略”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推进省“七张清单”、市“十方面清单”问题亮晒整改,深化开展以“七讲七比、争先攀高”为主要内容的党建高地创建行动,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深化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完善选人用人“一体系三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和干部工作系统性重塑,打造选贤任能示范高地。扎实推进“唯实惟先、善作善成”团队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升领导干部领导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新能力。持续深化“两个担当”良性互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部干事创业、改革突破争先。 36.全面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全力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战斗堡垒。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全面深化“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推进两新党建“三年创优、整体跃升”,推动基层党建提档升级。加强和改进镇(街道)党(工)委对基层各类组织的全面领导,做实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度。深入实施村(社区)书记“领雁工程”,努力培养党性强、懂经济、善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带头人队伍,提升“领头雁”服务能力和带富能力。健全完善“一肩挑”后村社治理体系,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村社班子高效运转。加大对基层的投入支持力度,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下沉。 37.持续巩固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为民办实事全过程,不断拓展为民办实事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立健全民情反映和民主决策机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不断增强群众参与。强化民生实事责任落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扎实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落细。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迭代升级,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强化民生发展类支出保障力度,健全可持续保障机制,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推动形成全社会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格局,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深化完善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成效评价机制,探索从干部群众的主观感知和可量化的统计指标等维度开展第三方评价。建立民生实事动态跟踪机制,适时开展“回头看”,不断优化项目实施,实现民生实事“螺旋式”落地。 38.持续深化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 不断健全完善党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推动“三服务”迭代升级,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新格局,确保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不漏一人”。深化开展“包镇街进村社入网格”活动,健全落实“一编三定”、党员联户、“三必到”、“七必访”等服务机制,优化拓展“微嘉园”“96871”等线上服务平台功能作用,精准把握民情、及时解决诉求。健全完善闭环化全程服务、协同化统筹协调、专班化集成攻坚等服务机制,强化无缝对接、精准匹配、快速响应。大力提倡“案无积卷、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工作作风,推动促进共同富裕的各类政策和服务落实到位。加强“禾城驿·温暖嘉”“小区客厅”“红色驿站”和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政治引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基层阵地。 39.深入推进清廉嘉兴建设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各领域、全社会拓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着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清廉嘉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统筹推进清廉单元建设,打造清廉机关、清廉村居、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国企、清廉民企、清廉交通、清廉工程等一批清廉标杆,建设清廉文化高地。强化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充分发挥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和村级监察联络站作用,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让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健全大监督工作格局,完善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制度,探索建立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加快建设“智慧纪检监察”,构建权责透明、权责统一的体制机制。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市委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建立健全清单化推进机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性抓手清单、重大改革清单,明确任务责任,实行闭环管理。建立健全大成集智机制,搭建多层次智库平台。各地各部门(单位)要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 2.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构建行动方案与配套政策协调联动机制,组织制定典范城市建设专项领域的配套政策文件,细化落实行动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形成“1+N”的政策体系。加强行动方案的任务分解,每年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工作重点和阶段性目标,确保各项任务有序落实。提高财政对共同富裕建设的中长期保障能力,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强化可持续保障能力。 3.深化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数字化驱动制度重塑,在共同富裕场景下重塑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关系,率先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加快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一体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建设,构建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积极争取、主动承担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改革试点和示范任务,谋划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区域协调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改革、社保制度精准化结构性改革、富民增收改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改革、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党建统领推动整体智治改革等“共富十改”,率先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制度成果,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体制机制。 4.建立评价考核和争先创优机制。科学设立典范城市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工作成效,更好反映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认同感。加强对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将推动共同富裕有关目标和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市级部门年度绩效考评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绩效考核。加强对涉及典范城市建设的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等进行监测分析和动态调整。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创新督查方式,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建立健全争先创优机制,打造更多最佳实践,充分发挥典型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典范城市建设取得实效。 5.凝聚全社会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坚持群众主体,旗帜鲜明地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旗帜鲜明地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引领服务联系群众功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充分激发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共同受益者,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团结互助,走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 信息来源: |
|
|